为盘活行政事业性国有科技资产,政府积极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共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科研仪器购置、管理和使用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倾向不同程度存在,科研仪器重复购置现象较为普遍。二是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程度不高,闲置浪费严重。三是科研设施与仪器调拨机制还不健全。当前,对于通用性强但开放共享差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相关行政主任部门和财政部门可以按规定在部门内或跨部门无偿划拨、管理单位也可以在单位内部调配,并鼓励积极地推进跨部门、跨地区、多层次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但没有就如何操作给出明确指导。目前跨部门划拨非常少,跨财政级次划转缺少细则,后期运行维护、开放共享都面临困难。
建议:一、建立统一的国有科技资产信息平台。形成“数字公物仓”管理机制,逐步联通国家级与区域级、省市级子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可先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端科研仪器资源库。由财政等有关部门对设备登记认证,掌握使用效率和状况,推进跨部门、跨地区、多层次的科技资源统筹调剂、共享共用。
二、加快探索低效、闲置资产集中运营管理机制,在更大范围实施“实体公物仓”管理。特别是通过激励机制将长期闲置设备纳入公物仓,通过集中运营平台或委托专业机构盘活资产,明确处置、收益分配,提高资产效率。如,明确事业单位开展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的净收入,可视同技术服务收入或科研合同项目收入,直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等。
三、建立灵活的资产统筹管理和划拨调配机制。对部省、省市等不同层级财政共建形成的科研设施与仪器资产,根据真实的情况尽快选择纳入其中一方进行产权登记。可在科研创新活跃、协同攻关紧密、部省市联动较多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先行试点。发挥新型制优势,对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所急需的科研设施仪器,以优先调剂和划拨等方式予以保障。
观测和研究太阳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重点领域。然而,现有的太阳卫星难以深入解决太阳爆发及演化机理、灾害性空间天气预警预报等重大科学与应用难题。建议
一、强化顶层任务推动,分步立项尽快推动“羲和二号”工程于“十四五”期间实施,以抢先填补国际空白,推动我们国家太阳科学探测及空间天气研究跨越式发展,开启我国太阳立体探测时代。
二、充分发挥太阳探测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努力构建以我为主、国际广泛参与的开放交流创新平台,推进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进步。
现阶段,我国空天信息科技发展还存在科学技术研发力量协同创新不够、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堵点等问题。建议
一、整合现有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公司等空天信息领域的科技力量,汇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布局建设“空天信息国家实验室”,为加快建设空天信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二、发挥制优势,建立“空天信息强国”战略导向的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动态适配和链接机制,进一步激发推进空天信息科学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目前,我国在充分的发挥大科学装置作用上仍面临一些问题。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管理制度建设,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形成制度化和任务化发展模式;加强大科学装置群之间的深度联动,协同攻关。
二是核心部件的自主创新需逐步加强,特别是大科学装置集群的一些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上,需要更加有效的合作模式。
三是根据大科学装置运行的内在规律和不一样人才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大科学装置集群所聚集技术人才的积极性,面向国家需求,进行有组织科研和开展战略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
面对全球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新态势,我国亟须进一步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建议
二、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良性发展,把企业技术需求与技术创新项目立项联系起来,将市场化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纳入项目评审标准。
三、建立覆盖技术转移转化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推动断链、离散、趋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转变为集成协同高效的生态系统。
四、增强金融资源对技术转移的支撑作用,制定实施政策性保险措施,引导风险投资参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全过程。
一、健全常态化公司参与科学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完善企业家咨询制度,提升企业在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方面的话语权和参与度,健全科技项目形成机制。
二、支持企业主导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科学技术创新全链条工作机制,探索推动新兴领域的科技成果立法。
四、用平台思维、市场逻辑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并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
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存在多个层面的问题,需从科学技术创新的底层逻辑出发,真正为中国经济“腾飞”插上科技“翅膀”。建议
三、探索布局从顶层设计上面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现实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优势区域重点扶持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进一步推动全民科普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有现实重要意义。建议
一、提升全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科普内容、形式的专业指导,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
二、持续丰富拓展全民科普方式。用好互联网等创新科普渠道,加大对优秀科普成果、科普载体的推广支持力度,建设专业科普人才队伍。
三、建立完善全民科普政策制度。建立完善科普成果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对科普机构、团体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科普工作长效机制。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未来竞争新优势,全力发展科普产业化体系势在必行。建议
一、优化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科普法律和法规体系,完善科普产业认定和认证制度,逐步细化科普产品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二、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打造“科普+”经济新业态。持续增加科普经费投入,以“产业+资本”方式成立科普基金。
四、探索建立科普产业试点先行区,打造优质科普资源库、教育基地,实施开展“科技+”场景赋能行动。
基于科普本身的公益属性,需要国家支持、政府引导、社会重视。建议
三、国家对科普产业实施税收优惠,企业科普研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加计扣除。政府设立科普产业引导基金,建立科普创业园区,孵化、扶持科普企业发展。
五、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指导成立科普产业协会,建立认证制度,实施自律管理,推进产学研用联盟。
上一篇:农业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农业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