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出生于乡村家庭的冯陈刚,与所有恰逢时代的“80后”一样,是教育迅速扩张的受益者,受教育机会也远超于前几代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 “教育改变命运”是他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一句话。当年的生活单纯而美好,任凭一辆单薄的自行车,风雨无阻;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沉浸在求知的乐趣之中。冯陈刚的求学生涯顺风顺水,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吉林大学微电子专业学习。报考这个专业时,他甚至不了解什么是微电子,只是认为这个专业名字很新奇。 “当时国内设有这个专业的学校也不多,和现在不能比。”
而真正把这份新奇转化为热爱,则是在他的研究生阶段。当时,吉林大学和中科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光电中心展开针对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项目。冯陈刚有幸进入了该项目学习。“本科期间,我们学的都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并没有直观概念。”研究生第二年,冯陈刚开始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做项目研究。
冯陈刚第一次接触的项目,是与一位巴西教授合作的金属基极晶体管项目。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喜悦还未过去,他就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了。“以前学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开始做项目以后发现了自己连很多专业术语都不是很清楚。”哪里不足,就从哪里补起。冯陈刚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查阅各种文献补足自身的不足。在刚进入实验室的3个月,他每天都早早来到办公室,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增加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积累。“每天差不多都要深读五六篇文献资料。”
3个月后,冯陈刚正式动手实操,在动手实践中,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动手实验后,我对本专业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得也就更有动力了。”而说起曾经最有意思的事情,冯陈刚笑着说,那时候觉得发表论文最有成就感。“那时候觉得发表了论文就可以留下自己的人生足迹。”
越深入学习研究本专业,冯陈刚越是兴趣满满。因此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冯陈刚打算前往国外著名学府继续深造,以期在专业领域内更进一步。“当时就选择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系。主要是考虑到新加坡的多种族文化,以及独特的中西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十分幸运,他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录取了。“学校主要看两方面内容,一种原因是看基础课程成绩,另一方面是看个人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在国内攻读硕士期间,冯陈刚的科研成果被发表在美国物理联合会主办的知名杂志《应用物理快报》。这也是他当时顺利申请到南洋理工大学的加分项之一。
来到新加坡后,冯陈刚很快就适应了异国他乡的生活,快速地投入学业。“博士期间,我的研究方向更偏向于半导体器件工艺方向。简单地说,就是制作电子元器件,然后测试电学信号,从而分析材料及表面特性,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理论模型等。期间更需要查阅许多相关文献。”他这样介绍自己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工作,言语中流露出自然而然的欢喜,“做出一个电子元器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仅要经过多项测试,还需要研究诸多相关文献,了解它的机理和特性。”
对冯陈刚而言,没什么能比畅游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内更幸福的事了。“以前,在国内研究所求学的时候,一般情概况下,实验大多数是在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完成的。但是新加坡这边就不同了,学校的各个实验室都是对学生开放的,资源共享。”这让冯陈刚尤为欣喜。“学校实验室里还有专人负责安排和维护。所以我们做实验很顺利,节省了很多时间。”
在实验室里如鱼得水的冯陈刚,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3篇科研论文。2011年,他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在取得学位前,他也对自己未来进行了审视,“比起继续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我希望可以更加贴近产业生产一线。”于是,他选择了去企业继续自己的专业探索。
2011年8月,博士刚毕业的冯陈刚进入了有名的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主要生产芯片的专业公司,“苹果手机上有10多个芯片来自于此公司。”冯陈刚在公司里主要负责按照设计的具体方案把芯片做出来。
在工作期间,冯陈刚一共参与了3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美国飞思卡尔公司的项目。“基于该公司的专利,产品设计也比较特殊,逻辑电路和存储开关同时集成在一个芯片中,要求断电状态下还能继续存储相关信息。”有挑战才有乐趣,冯陈刚与项目组一起努力了一年半时间,终于将该公司的这项设计产品化了。“按照美国公司的说法,这是我们领域里第一个实现用纳米多晶硅为存储介质的薄膜存储器,并荣获了2012年最具创新性的工艺技术奖。”
2013年至2018年,冯陈刚一直在做第二个项目,来自于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工艺器件供应商英飞凌科技公司。英飞凌科技公司以为汽车和工业功率器件、芯片卡和安全应用提供半导体和系统解决方案而著称。因此,他们对芯片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很高,“要求能够坚持在高温环境下至少工作10年。”冯陈刚说这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项目。“我和其余十几位工程师一起参与这一个项目,花了5年时间,我们终于把这样的产品做了出来。该雷达芯片可能会运用到最新型的大众汽车上。”
2015年,这一个项目进入关键期,冯陈刚和他所在的团队全力奋战。“加班已经习以为常了,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十一二点。”这样的拼搏持续了整整3年,但冯陈刚却并不以为苦。他说,看着产品在他们手里从有到无,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长一样,充满了成就感。而对于压力,他更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在我们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要求我们快速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把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要求我们对时间安排、个人规划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安排。”
正是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勤奋拼搏,冯陈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累累硕果。2018年,凭借出色的工作,冯陈刚得到了公司的“CEO奖励”。
如今,冯陈刚的第三个项目正在进行时。“如今的芯片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这一个项目正是在做这方面的优化,他们正在做研发的前期准备,而他也关注着祖国、家乡的发展变化。“近几年,我了解到国内也在加大半导体的投资和研发。但与国外一线技术相比,国内的半导体设计、工艺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方说国外先进的技术能够在100平方纳米做一百个开关,但国内可能只能做三四十个。”对于国内半导体生产技术,他内心也渴望能够为此做些什么。
“最近,我也在考虑回国的事情。”冯陈刚透露他近期收到了几家国内半导体企业的邀约。而他也密切关心着家乡的发展,“我知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嘉善也准备引进一些高科技企业,打造高科技产业园。听说还会建半导体生产园区。我一直有关注,也希望可以回到家乡工作,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冯陈刚这样说道。
上一篇:独家策划
下一篇:水质检测有哪些项目 水质检测的新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