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联网流量进入泽字节时代,移动智能终端成为流量增长的大多数来自。当今社会,信息的生产速度已经超越了所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速度。全球互联网总流量将在2016年跨过1ZB,并有望在3年内实现翻番。互联网人均流量将从2014年的6G,增长为2019年的18G。移动互联网仍然是网络流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全地球手机用户数已超越了71亿,至2020年,移动流量仍将保持4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水平,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带来的数据量将增长8倍。同时,移动流量质量不断的提高,视频等富媒体业务已经占据移动流量的66%。
移动智能终端打破手机形态禁锢,多元创新发展。智能手机基础器件突破性创新减缓、操作系统新版本普及进度屡创新低,先进企业领跑优势与示范效应弱化,探寻新一轮创新机遇。互联网信息迅猛增长的同时也不断推升普通大众对智能终端的期望值,对信息获取手段与速度、认知水平与价值、展现形式与地点都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推动着智能终端冲击手机桎梏,变换多种形态,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生活、生产的各个流程中去,同时也缔造出全新的智能服务与感官体验。自2015年以来,面向智能硬件方向加快创新步伐:一是使简单的消费产品获得一定的智慧能力。如智能空调遥控器通过学习用户调温行为,完善起居习惯模型,最终实现如同本人的自主操作。二是弱AI已经达到实用水平,与多领域的生产型设备融合,缔造新的智能产品。
2016年Alpha Go战胜人类职业选手;无论是沃尔沃、宝马、通用等汽车厂,亦或是谷歌、百度等网络公司都加速了无人驾驶研发技术、路测和法律和法规完善;适用于家居、办公、城市管理领域的机器人与智能机械手臂也有增多趋势,在模仿人类动作、表达人类情感、仿真人类手指精细动作等方面有显著进步。三是继续探索智能手机后的平台型个人智能终端。VR/AR类产品通过对显示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具备了成为新一代平台型终端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在软硬件技术和产业供给皆不成熟的状况下,提前成为了长期资金市场与领先企业青睐的下一个风口。
终端市场总体进入平台期,价值结构虽未发生实质扭转,但增长态势已悄然变化。智能手机出售的收益虽然在2016年将会降低,但仍然是个人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的中流砥柱,可穿戴与VR/AR产业贡献总额不足其1/10。商品市场销量增长曲线却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形态趋势:在全球市场中,桌面PC、笔记本和平板电脑2015年的跌幅分别为-18%,-10%和-17%,智能手机出货增速持续减缓至个位数水平(9%)。2016年,下降态势仍在延续,预估平板电脑降幅仍在17%左右,智能手机则首次出现负增长,桌面PC和笔记本跌幅将逐步缩小,回归平稳。同期,智能硬件产品则蓬勃起步。可穿戴设备(手表、手环类)在连续两年翻番增长后,2016年全年增幅将回落至38%左右;VR/AR仍处于起步期,未来两年将维持100%以上的增长水平。
智能硬件发展浪潮,带动移动智能终端概念重塑。自iPhone诞生以来,移动智能终端定义便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画像:移动,指具备移动互联网接入能力的便携终端;智能,指具有面向应用的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可实现丰富便捷的应用下载和使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而今,产品定义要素随着产品范畴变化,而更为包容、扩散。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是指具备信息处理和数据联接能力,可实现感知、交互和服务功能的产品。
智能:从终端层面的智能(面向应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开发环境),进入到“云端一体化”阶段,强调A与感知交互的协同能力。
硬件:越来越回归其本来含义,作为互联网网络的最外侧设备,用于用户个人信息的输入以及处理结果的输出,而不是某几样产品的合集。
移动:不再强调终端尺寸是不是足够小型便携,而是指具备无线数据接入与解决能力,包括蜂窝移动通信接入、WiFi等固定无线宽带接入、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接入多种接入形式。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硬件从面向个人消费的先锋产品快速拓展到经济社会所有的领域,赋予教育、医疗、零售、能源、建筑、汽车等诸多行业新的服务手段,支撑政府办公、公共安全、交通物流等城市基本职能的提升。在其融合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传统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也缔造了全新的产品形态,极大的提升了原有产业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加速推动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生产组织协同、制造业服务化等智能化变革,成为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新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2019年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回顾(概念、产业链、政策、规模等)及展望[图]
下一篇:2023-2028年中国移动智能终端行业市场调研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