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经济委员会组织由北京市仪器仪表总公司承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6开本,精装,29.75印张,74.3万字,2003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1000册。主编卞援朝,副主编张善、邢松沪,编辑季家保、郭荣寿。
该志是《北京工业志》的一部分志。正文前有图片、序、前言、代序、凡例,正文有总述、大事记、体制与机构、管理、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行业与产品、科技与教育、党群、人物、附录,共10篇。
记述的上限为1949年,下限一般为1998年底,个别篇章下限为1995年。侧重记述1983年11月以后的状况,兼述北京地区国务院各部委及区、县所属仪器仪表企业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地区基本上没有仪器仪表工业。1905年,清朝光绪年间京师建立了一个官办“权度制造所”,是我国最早的仪器工厂。1949年,该厂被北平市人民政府企业局接管,定名为北京度量衡厂。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北京地区仪器仪表工业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教学仪器、电工仪表、金属材料试验机和大地测量仪器。大部分系仿制国外和低精度仪器仪表。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北京市各区纷纷出现了仪器仪表修理或制造的小作坊,总计有100多家。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仪器仪表工业列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
在北京地区,国家投资新建、扩建了一批仪表企业,仪表产品大幅度增长。产品研究开发也由仿制逐步转向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自行设计研制。到60年代中期,北京仪器仪表工业在人员、设备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均有了相当的实力,其中一些骨干厂已具备支援外地建厂的力量。
这一时期,中央许多部委也在北京地区建立了一批仪器仪表的研制厂(所)。中央所属的厂(所)大都设备先进、实力丰沛雄厚,这给北京地区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方便条件。
到1965年,北京地区已具有研制和生产光学仪器、实验室仪器及装置、电工仪器仪表、分析仪器、地质仪器、教学仪器和自动化装置的实力,行业已形成,并出现了发展的新形势。
“”开始后,虽然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发展受到了影响,部分企业产品产量下降,但是,物理光学仪器、分析仪器和自动化仪表等制造业还是有所发展,产品产量、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1969年,北京市提出发展自动化工业规划,得到了一机部的支持。从此,北京市的自动化工业正式纳入了国家计划。1978年后,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逐步发展。北京市按专业化管理的原则,调整工业公司。
将100余家区属电子仪表工业公司划归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统一管理,其中,仪器仪表企业25家。在企业调整的同时,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企业整顿。
第一次是1977至1979年的恢复性整顿,整顿企业管理12项工作,重点是建立、落实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制度,对职工普遍进行纪律和技术教育,搞好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
1982年开始的第二次整顿,是全面的建设性整顿,重点是完善经济责任制,整顿劳动纪律,整顿劳动组织,整顿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5月,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97年12月完成工商登记注册(注册资本4.45亿元),开始由行政总公司向经营国有资产的有限责任公司过渡。
1978年至1998年共有382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市级以上的258项,包括国家级15项,部级78项,市级165项。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1998年末北京地区有仪器仪表工业公司、科研院所200余家。
北京仪器仪表工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系统有直属国有、集体企业22家,科研院所3家,中专技校2所,合资企业29家;工业企业有职工16840人;工业总产值8.99亿元,产品营销售卖收入10.33亿元,利税总额9653万元;年末资产合计27.94亿元;全系统共有主要生产设备5339台。
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系统已基本形成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仪器仪表工业基地,产品品种在国内占有一定的比重,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批量出口。
该书不仅详述了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历史,还在附录部分收录了大量北京仪器仪表管理方面的文件、决定及计划纲要,能了解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的各项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