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科研人员的追求。然而,有时外部因素干扰,迫使他们放弃珍贵的“追求”。
1990年,一次决策失误,使我国在后续发展中不仅错失巨大机遇,更让一位科研泰斗客死他乡。
如今该项目历经波折后终于重新再启动,并且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想必那位已故的科研泰斗也能含笑九泉了。
提及电子科技类产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智能手机、电脑等热门设备。这些小巧便捷、功能强大的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就连小学生也能随口说出众多知名电子品牌。但说到基础电子元器件,恐怕很多人就知之甚少了。
基础电子元器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电子部件,尽管看起来不如热门电子科技类产品那样引人注目,但却支撑着整个电子产业的运转。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外部技术封锁,我国实行向苏联学习的策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让苏联重新评估这个曾经落后的东方大国的实力。
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拉拢中国,构建针对西方的防线,积极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其中就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的援助。
电子管和基础电路的生产线很快建立起来,但集成电路等高端电子技术却迟迟未能突破。
一方面,集成电路对当时的我国来说是新兴领域;另一方面,我国当时经济基础薄弱,更需集中资源解决基础问题。
后来,因一些原因,苏联专家带着图纸和设备纷纷回国,留下一堆未完成的半成品工程。
我国并未气馁,而是选择自力更生,继续艰苦奋斗。此时,有关集成电路的提案再次被提上议程。
在此之前,我国的集成电路要么依赖进口,要么是仿制苏联的老旧产品。这一些产品不仅性能落后,还无法体现我国的科技水平。
如果是从零开始研发,无论从成本还是时间上都是巨大的挑战。我国有关部门巧妙地参考了苏联在电子领域的研发案例。
苏联曾通过改进基础电子管技术,研制出性能更优的电子设备。我国正好有从苏联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部分电子成果,于是打算以此为蓝本,进行集成电路的自主研发。
电子管和集成电路在原理上看似相似,但在制造工艺和性能要求上却大相径庭,并非简单的修改就能完成。
因此,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一个名为“810工程”的项目在北京正式开启。
由于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集成电路,对国家科技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无论在技术指标还是功能要求上都远超以往产品。
在总工程师张华的坚持下,这款代号为“芯元”的集成电路采用了不同于苏联的设计思路。
一方面,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的策略将逐步与国际接轨,自然集成电路的性能要求也要符合国际通行标准。
另一方面,苏联的电子技术在世界上最多算是二流水平。一旦有了更好的发展趋势,自然要考虑未来的高水平提升。
不过电子信息产业历来是一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关键,没有哪个国家会轻易将这项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中国,更何况当时能独立研发和生产高端集成电路的国家寥寥无几。
为了获取这一些信息,我国的科研人员费尽心思。1980年10月底,一批日本进口的高端集成电路在我国某科研机构发生故障,无法正常使用。趁此机会,元帅命令“810工程”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前往该机构进行勘验。
这些来自国内顶尖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边感叹着国外先进的制造工艺,一边迅速将各项数据整理成册带回北京。很快在张华的主持下,“芯元”集成电路的设计的具体方案被整理出来。
“芯元”集成电路既不同于苏系的传统设计,也不同于美式的主流架构,它的身上融合了东西方技术的优点,但同时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半导体材料。
我们在学习物理时都知道,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其背后也是科研人员历经无数次实验验证的结果。
电子信息产业涉及众多领域,自然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如果换在当今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时代,也许“芯元”集成电路的命运会好很多。可惜“芯元”集成电路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
“芯元”集成电路的研发自然也难以避免受到当时环境的冲击。先是在某些人的干扰下,盲目追求速度,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目标,后又在关键工艺的突破上遭遇瓶颈。
即便如此,“芯元”集成电路的试验样品还是突破重重困难完成了初步测试。当这个试验样品在我国各大科研机构展示时,就连国外的同行都把目光聚焦到这里。
在1985年那一年,中国的“芯元”集成电路长期占据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在当时能够生产高端集成电路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芯元”的初步成功,意味着中国有望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198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国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策略调整的方针。
尽管当时“芯元”已完成了初步测试,但是从测试阶段到真正的量产定型,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以往外部技术封锁我国,我国只能自主研发。尽管听起来全部自主令人自豪,但实际效率低下,难以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快速步伐。
因此针对“芯元”接下来的命运,“810工程”的负责人和国家部委展开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讨论。
总工程师张华也多次拿出有力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在那个急需引进外资技术、与国际接轨的时代,他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从设计到1990年通知停研的十多年间,国家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损失难以估量。
这样的项目,在当时看来似乎成了负担,不符合国家利益。鉴于之前与苏联合作的经验教训,这一次,“芯元”的研发要逐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可惜,这一步棋并没有走对,原本“芯元”有望实现技术突破、弯道超车的机会,却被急功近利的某些决策给扼杀了。
原本我国打算从合作的国外先进半导体公司引进技术,用于升级“芯元”,可最后却变成了引进生产线,直接生产国外的成熟产品。
中国无法独立生产高端集成电路,所能做的工作也只是最低级的代加工,出让土地和劳动力去赚取微薄的利润。
在与国外谈判高科技合作时,我国领导人曾强调: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不仅体现了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也能用在“芯元”集成电路的命运上。
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当我国与某科技强国关系友好时,对方可以分享一些技术,甚至把部分生产线放到我国。但一旦两国关系紧张,对方立刻就会实施技术封锁,回迁生产线,给我国留下一堆烂摊子,造成大量失业人口。
“芯元”停研之后,我国从与国外的合作中获得了短暂的经济利益,张华等一大批科研人员也得以到国外公司总部参观学习,获取宝贵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带回国内传授给其他科研人员。
但“芯元”研发停止的后果,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国外技术封锁加剧时就凸显出来了。此时才真正体会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所以有关“芯元”再次启动研发的消息又传了出来。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度的提高,科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科研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也已成熟。
“芯元”的技术难题很快得到攻克,随后新的集成电路产品不断涌现,充实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